一匁 約3.75g
一尺 約30.30cm
一寸 約3.030cm
一分 約0.303cm
一厘 約0.030cm
【附錄】閱讀此篇時,你或許用得到「弓道常見用語集」,還請配合服用👍。
大家好,我是Kyo桑。
自古有個說法,厚度六分(約1.82cm)的弓應配合七匁(約26.25g)的箭矢使用。今天想跟各位分享下箭矢的種類。但話先說在前,以下內容僅適用於竹箭,且多數已不常見。只是對Kyo桑而言,還是希望能以各種形式讓其能流傳於世。
一、杉形箆
形態類似杉樹的箭桿,也就是箭桿從箭尾至箭頭逐漸變粗的類型。因流線型的造型,在飛行時更能增加飛行時的效能。(下圖為標示處之直徑)

二、小杉形箆
與杉形箆大同小異,就是形變較為不明顯。
三、一文字箆
現代最為常見的箆形。雖勢能上稍微減弱,但並不像杉形般地費工。一般市售常見的箆中央圓周約八分五厘(約2.58cm),重約七匁(約26.25g)。(下圖為標示處之直徑)

四、竹林風
竹林風箭桿在外觀上與一文字相差無幾,硬要說的話就只有箭矢前端稍微細一點而已。相較於一文字箭桿重心置於中央的方式,竹林風箭桿的重心則稍偏向箭頭五分至一寸(1.52-3.03cm)左右。常見的箆中央圓周約八分五厘(約2.58cm),羽毛寬度約在四分五厘至五分間(1.36-1.52cm),箭桿重約七匁(26.25g)。(下圖為標示處之直徑)

以上四種箆是以寬六分(約1.82cm)的弓,長三尺(約90.9cm)的箭桿為標準。
五、大的矢
使用於三十三間堂的堂射(通し矢)上。相較於近的矢,標準的大的矢重量約在五匁五至六匁之間(20.63-22.50g),羽毛長度約在四寸八分(約14.55cm)。但由於射手的技巧落差及練習量不足,逐漸地演變成如今常見的四寸(約12.12cm)。
六、麥粒矢
箭桿前後皆有加工,使箭桿呈現麥粒(飛碟)型態,且重心約在箭桿中間偏後,又稱石堂竹林名古屋形。可說是最能發揮箭桿效能的型態,但若非技藝練達者,一般無法妥善發揮。箭桿周長約八分五厘(約2.58cm),箭長三尺(約90.91cm),羽毛長度三分五厘(約1.06cm)至四分之間(約1.21cm)之間,重約七匁(約26.25g)。(下圖為標示處之直徑)

七、差矢
又稱「堂射矢」,與「大的矢」同多用於三十三間堂堂射上。名稱由來有兩處,一是因為此類箭矢於射付節(itsukebushi)下一寸至二寸處會有插接箭頭;二是因為在堂射時無間斷地將箭射出而得此名。
八、堅物矢
專為射擊鎧甲所製的箭矢。此類箭矢同「麥粒矢」般,若不是技藝練達者,一般無法發揮其威力。
九、騎射矢
騎射時所使用的箭矢。常見的有平箭頭以及金屬頂蓋。
十、征矢
戰鬥時所使用的箭矢,一般裝於「箙(ebira)」內。

十一、短矢
短箭,又稱「管矢(kudaya)」。多以竹管或銅管為彈道射擊,最多可達三百間(545.46m)。
十二、蟇目矢
含有神頭與鏑的箭矢,有五、六種之多。最為普遍的應是「產所蟇目」及「誕生蟇目」兩種。
十三、繰矢
又稱「矢文史(yabumiya)」,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見(其實不常見)的「射流矢」,是一種以飛行距離為主要目的的競技項目。
十四、矪矢 / 転矢(kururi-ya)
有水矪及田矪兩種形式。水矪矢是針對水鳥,田矪矢是針對陸鳥使用。詳細可參考此篇文章:矪矢 / 転矢(くるりや)
十五、神代矢
種類繁多。或以蘆葦,或以鈴篠為箭桿。觀察聖武天皇的御物便能得知,當年因為還沒有提煉「魚鰾膠(nikawa)」的技術存在,所以羽毛是以櫻樹皮裁剪成細絲,將其固定在箭桿上。此外在箭桿上也有各類裝飾。
十六、壺矢
多出現在公卿世家的室內競技遊戲中,又稱為投壺、壺投矢,箭矢長約一尺三寸(約39.39cm)。相傳弓道用語的「やつぼ(yatsubo)」一詞是從這類競技衍生而來。

十七、角木矢
特指白色箭桿附上朱鷺(IUCN瀕危等級:EN D)羽毛的正式禮射用矢。
十八、芝矢
巻藁前的堂射(通し矢)練習一般稱為「小口前」。「芝矢」特指在草坪上練習「小口前」高速射擊時使用。
十九、巻藁矢
在巻藁練習時所使用的箭矢,又稱「棒矢」。(Kyo桑認為應該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什麼…..)
參考文獻
大木賢三(1943)。弓矢の歴史を語る。春潮社。
分類:弓具 - 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