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堂射(通し矢)節錄自《國寶三十三間堂 (改訂七版)》

浮繪和國景跡京都三拾三軒堂之図 画:哥川豊春

    天正年間,現熊野觀音堂的別當(管理寺務整體的官司名)突發奇想地有了舉辦「堂通し」(以下簡稱:通矢)的想法,終使這賽事流行起來。歷史上,關白豊臣秀次(享年28歲)在文祿四年(1959年)嘗試過通矢,而檢見(負責檢查中靶與否者)則由時任別當的松井三河永信與其子永忠擔任。當時秀次的箭雖只是稍微偏了一些,就被判定為不合格。而也因為如此嚴格的判別標準,秀次反而嘉賞松井一家。至此之後,檢見一職就成為了這個家族的世襲的職位《古今矢數精義書》。

    從那時起,競射(通矢)便開始流行了起來。以元服前男子參加「半堂射」為首,亦有百射、千射等箭數上的較勁。但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大矢數的競射。慶長十一年(1606年),被德川家康授予「天下惣一」的射手淺岡平兵衛取得了51本(矢數100本)的成績以來,大矢數這競技項目便成為了天下武者的榮譽之戰。直至大和二年(1682年)為止這77年間,共舉行了540回大矢數競技(平均每年約八回),而完成箭數超過千支的就有149人。據聞,單單是「天下惣一」的稱號就輪替了29次。

    而在這之中,最厲害的射手當屬寬文九年(1669年)尾張藩的星野堪左衛門,總箭數10,542支,通矢數達到了8,000支。據說為了鼓勵後人,還留有餘力地留下此紀錄。其後賭上藩的名譽,紀州藩的和佐大八郎於貞享三年(1686年)發起挑戰,總箭數達到13,053支,通矢數達到8,133支,立下此一歷史紀錄。通矢雖非一晝夜都以相同節奏行射,但是平均下來每小時行射544箭,一分鐘間射9支箭,並且成功率高達60%以上。

    為了抵抗如暴雨般密集的箭雨對建築物所造成的損毀,於慶安二年(1649年)的修整工程中,從西緣柱子開始在斗、栱(肘木)、椽(垂木)的朝南的一面全都裝上鐵板,但是還是沒能阻止其被損毀的命運。而破損最嚴重的地方,也是箭矢飛行的最高點,距南端的約三、四十公尺附近,而最後的通矢紀錄則是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若林素行的4,457支。雖然從那之後就中斷了,但於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因古儀復興的”大的大會”於京都召開,每年都有大約2000人參與,漸漸地演變成身著和服的新成人男女子進行競射的京都特有正月風物景。

節錄自《國寶三十三間堂(改訂七版)介紹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