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yo桑。
近期的文章都還真的是以“文章”為主,還請各位不要見怪。(哈哈)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下弦與弓之間的那段“最美好的距離”:弓弝(弓把;kyūha;握把與弦的距離)。
自古以來的弓道具僅有竹弓、竹箭、麻弦。試想要如何才能在堂射之中,以自然素材製作而成的麻弦來引開30-50kg強度的弓,而不使敏感的麻弦斷裂?且在輕量化的箭矢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銳利的箭勢和低彈道的飛行性能。
這也是弓術書中教歌所提到的「離れを弓に知らざぬぞよき」,也就是說:在「離れ」時,以弓手為起點將弓所產生的振動降到最低。
通過這物理特性,我們可以從反曲弓的道具、射技進行比較就能了解一二。反曲弓的弓身,特別是手握部分較和弓更為厚重,加強了減震的功能,且另有穩定器與橡膠材質的減震器。
此外,傳統的和弓(竹弓)細長,且自古以來由竹、木、鹿皮膠等天然材料製成,連同傳統的弦也是有天然的麻製成,所以也是相對地敏感(脆弱、柔軟)。而射手也學習如何正確使用弓具,且盡可能地不賦予弓過度震動的前提下增進射技。
當然,初學者很難實現上述的弓射術,但無論是傳統的麻弦或是合成纖維弦,還是能透過標準粗細的弦,來減少對弓的損傷。雖然依照射手喜好會使用較粗一些或較細一些的弦,這些對於弓本體來説自然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其實只要在技術上多加琢磨(特別是弓手),即使是標準粗細的弦,也能呈現出銳利的箭勢。比如説,1967年世界射箭錦標賽70米和90米長距離射箭賽中,當時的宮田純治選手(就是Kyo桑常提到的MIYATA桑❤)便是使用麻弦以及弓力20 – 25kg的弓完成比賽。
浦上榮著書《紅葉重ね・離れの時機・弓具の見方と扱い方》的第四章『弓具の見方と扱い方 弦』當中有說明麻弦壽命自古便有300射的說法,也就是說300箭後竹弓會產生相當大的疲勞(疲乏),此時若弦能自然斷裂,能讓竹弓一次性地恢復反曲。浦上榮範士認為弦並非是使用期限越長越好,為能保持竹弓狀態,過往認為300箭為最佳使用頻率(以上所提到的弦為“麻弦”)。
根據書裡各章節所呈述的內容也可得知,若是以左手推動離れ的產生,即使是敏感脆弱的麻弦也能在一般狀態下使用300箭以上,反之若是以右手推動離れ的產生,麻弦則容易斷裂。
弓弝也會對行射時的穩定性與弓的性能有相當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弓弝高度應為15.0-15.2cm(20kg以上建議在15.2-15.5cm),此時弓形與強度也會在保持在較爲穩定的狀態。
若弓弝過低,弓力會處在一個較不穩定的狀態,除了會影響行射成果外,更容易造成弓的損壞以及弓形與射型的失衡。而大和流弓術傳書也曾極力推廣「第四ニハ常ニ弓ノハ高クシテ射ベシ(第四、行射時須保持高弓弝狀態)」。與玻璃纖維、碳纖維不同的是,竹弓更為柔軟且彈性更強。若弓弝太低,則容易造成弓的張力不足,使得離れ後,弓身會受到更大的衝擊,損壞率倍增。
祝各位都能順利使用竹弓!
參考文獻:
浦上栄「紅葉重ね・離れの時機・弓具の見方と扱い方」
森川香山「大和流弓術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