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弓道中的“單位”

「住まば日の本、遊ばば十和田、歩きゃ奥入瀬の三里半」

大家好,我是Kyo桑。

某種程度本文也是舊文新撰。一直以來我們會使用各種單位來對器物或強度等來進行計數,如弓力強弱、重量、箭矢撓度等,今天想來跟各位分享弓道具相關的單位。前半段為工具文,後半段為文獻整理,可作為小論文來閱讀。


一張(hito-hari;icchoh)
一挺(icchoh)
一丁(icchoh)
一本(ippon)
一具(ichi-gu):一套“弓與箭矢”。


箭矢

一本(ippon):1支箭
一手(hitote)(itte):2支箭
一隻(isseki):1支箭
一筋(hito-suji):1支箭
一條(itijoh):1支箭
一束(issoku):20支箭;特指蟇目矢(hikime-ya)。
一締(hito-shime):50支箭
一乘(ichijoh):4支箭,又稱「四つ矢(yotsu-ya)」
一立(hito-tachi;ittachi):4支箭;特指手持4支箭上場時。
一伏(hitofuse):一指寬。過往用來標示箭長,現代則多用cm、寸、尺等。


一枚(ichi-mai)
一足(issoku)


一本(ippon)
一張(hito-hari;icchoh)


的(靶)

一個(ikko)
一枚(ichi-mai)


參考文獻

春原平八郎(1966)。現代弓道小辞典。
二村隆夫(監修)(2022)。丸善 単位の辞典。
花田清輝(1960)。鳥獸戲話。


接下來是個長文,請稍有心理準備後再往下翻。

提到“單位”,我們往往會想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各式各樣分野中有個如同天上繁星般的「單位」量。而長度、重量、時間等單位也在我們生活周遭時常聽聞。常會有著貌似聽過卻又不明所以的一堆單位存在,Kyo桑想以日本過往使用的「尺貫法」配合人類最初的單位“身體”,來分享個關於單位的概觀論。


一提到「東海道五十三次」,我們都知道是從江戶日本橋起至京都三條止,共126里半路程中共設有五十三宿場(停留站),也就是說整個五十四個區間中,每區間平均距離為2.3里(約9.0km)。聊到這個開頭時,一定有朋友心中有著一股疑問:「啊開頭詩是寫心酸的喔….」。其實也沒這麼心酸,說到一周約50km的十和田湖步道,途中共設置有子ノ口、御鼻部山、滝ノ沢峠、大川岱等四大休憩所。在路程設計上,若以平均兩小時走10km路來計算,清晨五點出發,約莫午後三點能抵達終點。十和田湖步道的路程計算方式,其實是較一般慢行的方式還要再快一些(一般來說是以兩小時走二里路後休息的時間來計算)

也就是說,「里」這單位,起初是由人步行時的身體感覺來作為標準下制定。Kyo桑在一陣的理解下,看來古今中外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相當多有趣的單位是從我們的身體感覺作為標準來制定,在此整理過後想介紹給各位。

昔日(日本江戶時期)一般健康成年男性的步行距離約一日十里,女性則約七至八里。即使是東海道五十三次的旅行首日行程多為,自日本橋出發至保土ヶ谷(宿場)約八里半,或從保土ヶ谷至下一宿的戸塚也大約十里半。『東海道中膝栗毛』一書中也曾有「お泊りはよい程が谷と留め女、戸塚前ては放さざりけり」一歌,來形容戸塚宿昔日千客萬來之貌。

在此,Kyo桑想來跟各位聊聊看似與弓道無關,但卻又息息相關的「尺貫法」。「尺貫法」是自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至日本,在大寶律令下制定為公制單位。但由於時代變遷及目的性的調整,單位所標示的長度等亦會有所不同。如近代有「亨保尺」、「又四郎尺」,亦有應著目的性差異產生的「鯨尺」、「吳服尺」等存在。明治時代明確禁止了「曲尺(kane-jaku)」與「鯨尺」以外的使用,待接受了《米制公約》(Metre Convention)後,更於明治二十四年(1891)統一明訂曲尺一尺為10/33m(約30.3cm),也就是說曲尺一尺相當為鯨尺八寸。

就「尺貫法」中的「長度」單位來說,由小至大順序上有著,毛(約0.003cm)、厘(約0.033cm)、分(約0.30cm)、寸(約3.03cm)、尺(約30.30cm)、丈(十尺;約303.03cm)、間(六尺;約1.82m)、町(60間。約109.09m)、里(36町。約3.927km)。

說到「寸」這單位,Kyo桑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詳。日本諺語中更有著「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匹夫不可奪其志)」「一寸先は闇(前途莫測)」等;在長崎更有著名為「一寸先は光」的小麥燒酎,大河劇『利家與松(利家とまつ)』中飾演佐佐成政家臣井口太郎左衛門的丹波哲郎,在戲中也有「一寸先は光でござる」這句名台詞留下。

再說到「丈」這單位,想必也是在兒時(!?)時常聽聞,如「波瀾萬丈」或「萬丈深淵」等。在『三國志』中關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諸葛亮,曾記載著二十七歲時身高約有八尺。依照著現代台灣以及日本的「尺」來換算,那當時的諸葛亮甚至有240cm。但即使是使用後漢年代「尺」(約23.04cm)單位,亦或是寫下『演義』的魏時代「尺」(約24.12cm)單位,那也會有184.3至193.0cm之間。不管怎麼說,諸葛亮都是位巨漢…….。(順帶一提,現代常用靶正式名稱為「尺二的」,原意為一尺二寸靶,也就是直徑約為36cm靶之意)

「尺貫法」至昭和三十三年(1958)為止與《米制公約》併行,直至昭和四十一年(1966)才由修正後的「計量法」給取代。雖然是這麼說,無論規定的有無,在建築、木工、織品等世界中,還是持續使用舊制的單位記法。這不僅僅是習慣,而是述說著延續久遠名為「單位」的合理性。

隨著時間演進以及國際化的邁進,原本照著日本人身形比例而製的「畳(tatami)」,也相對地“逐漸縮小”。其實「疊」也同樣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分有「京間(又稱”本間” = 六尺三寸 = 191cm)」「中京間(六尺 = 182cm)」「江戶間(五尺八寸 = 176cm)」,更為了因應高成長時代的到來,而產生了「團地間(五尺六寸 = 170cm)」。在台灣常見的則是所謂的「中京間」。(再繼續說這些的話,這篇就真的寫不完了…)

繼續我們來聊一下「尺貫法」中的面積單位「坪」、體積單位「升」、重量(質量)單位「貫」。

若聊到面積及體積單位,往往都要配合長度單位一同服用。一坪(步)為六尺平方,相當於兩張「疊」大小。「步」用於田畑林野,「坪」則使用在家屋及敷地面積上。無論是一步或是一坪,在過往的年代皆是以人類”生產”的最小面積為前提來作為單位計算(就別細問了,Kyo桑會害羞)。

再延伸著說,我們也常聽聞畝(30步。0.992公畝)、反(段。10畝。300步)、町(10反。0.992千畝),而昔日在農村則以一反(段;tan)為田地基本大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東京”五反田”的發音為Gotanda,而非Gohanda了)。只是這裡我們或許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一町(面積)並非等於一町(長度)平方3600坪,而是3000步(坪),而Kyo桑認為這也就是古人在都市設計時,市集街道與農耕用地上計算的差異性。

就體積來說,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如:勺(0.01升)、合(0.1升;約180ml)、升(約1.8L)、斗(10升)等,在料理或酒類中時而可見。在這之上,更有用來顯示古代大名、武士等年俸的石(10斗)。有趣的是,這個「石」單位是從何而來呢?我們一人一頓所食用的米量為一合(約兩碗飯),一日約三合。也就是說依照舊曆一年三百六十日來計算,一年共需1080合,也就是所謂的「一石」。也就是說所謂的「百萬石大名」就是指其領地上所種的米能供養百萬人一年所需的米食量。

最後,雖然可能稍稍不常聽到有人使用,但也來聊一下「重量」單位:「貫」。

「貫」也是個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加入《米制公約》後,將15kg制定為四貫(一貫為3.75kg)。「貫」自古以來是千枚的一文錢串起來時的重量;「匁(momme)」則為「貫」的千分之一(3.75g),也就是一文錢的重量。而所謂的「匁」,就Kyo桑所知所聞也應該只有日本才使用這單位詞。「匁」原為”文目”之意,而「匁」這字更是由”文”及”メ”組合而成。自從尺貫法廢止後,「匁」僅常見於珍珠測量重量時,不僅僅是日本,國際間亦同。順帶一提,現今日本使用的五円硬幣的重量正是一匁,而和弓以及弦的強度單位傳統上也是使用「匁」來計(是的!過往弦的強度是以“重量”來計算)

 雖然繞來繞去講了一堆,但我們還是能了解「尺貫法」是根據人的生活感覺、身體感覺上所制定,這也不然理解即使在昭和年代被取代,但在民眾心裡還是存著長久以來身體及傳統的記憶,且代代相傳。這篇到底跟弓道有何關聯,想必各位已然察覺,在此不贅述。

figure 1. Kyo桑阿嬤的成衣尺

参考文献
春原平八郎(1966),現代弓道小辭典。
朝日新聞社(2006),現代用語 知恵蔵 2006。
岩波書店(2018),広辞苑 第七版。
山根一眞(1999),メタル‧カラーの時代3。
計量法施行法,昭和26年6月7日法律第208号。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