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yo桑。
目中に用日月身と云。心は我は大日如來とおもふヘし
「胴造り(Dōdukuri)」 – 並非單純只是「射法八節」中的其中一個動作,而是一種蘊含射手生活態度的行禮作揖之姿。
首先,Kyo桑必須要先說明,所謂的「胴造り」有著各門各派各宗各家的”正確方式”,今日向各位讀者分享的方式中,若與各位讀者們的指導者的說法有所出入,則請尊重指導者的方法進行練習。此篇,參考即可。
關於「胴造り」的程序,請先預習(複習)教本或各大仿間書籍。
以下簡單列舉「胴造り」的要點:
1)將上半身的重量平均分配至雙腿上,並試著向上延展後頸,下沉雙肩。
2)若由外觀來觀察(側面),為使脊椎平均垂直於地,上半身會呈現約10度些許前傾。(此為使脊椎平均垂直於地)
3)右手至腰(右側髖骨)
4)心沉意靜。持穩四方。弓術書上特別會使用「身構え」及「気構え」二詞來詮釋身體及精神上的穩固。(Kyo桑很喜歡「身構え」及「気構え」二詞….///)
とりあえず、我們就先來聊聊身體重心的位置!
如下圖 figure 1。就原則上而言,身體重心會落在雙腳跟與雙腳姆指跟處(關於這方面也有著各家不同說法。對此Kyo桑也有些話不能說…)。也就是說,雙小腿脛向外側張緊後,上半身保持筆直朝上延展,雙腿成會呈現出稍微向前傾斜的狀態。

如下圖 figure 2,接下來有個小小的問答。也就是說若從身體側面來觀察,我們的重心線該放在哪個位置呢?雖然一點點都不難,但大家不妨猜猜看。答案是當然是“中間”那位!
無論各位是指導者或是被指導者,「胴造り」此動作中必然會時常提及 “丹田” 及 ”視線” 二詞。『弓道教本』以及各當代著名書籍針對”視線”一詞通常會解釋著:正座時看向前方兩公尺處、站立時看向前方四公尺處。但通常我們在接受指導者的說明時,理論上會時常聽到指導者們會說:將視線透過鼻尖看向地面,則會大約剛好是我們所需要的距離。不知道這段話是否有讓各位憶起「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這段武俠片中必出的名句………….。
而關於”丹田”一詞,雖同樣地各家有著各家的詮釋方式,但概念上位置皆接近於肚臍下三指寬之處。若說得籠統些,行射時(Kyo桑再次強調,「胴造り」,並非單純是「射法八節」中的其中一個動作,而是一種蘊含射手生活態度的行禮作揖之姿)將身體能量匯聚於丹田處,再向外擴張、釋放,形成完整的「離れ」。重點:所謂的能量非單純來自雙手或雙腿上,通常大多數的指導者會很籠統的說來自「丹田」。

「射法は、弓を射ずして骨を射ること最も肝要なり」。最後來聊一下更是具體些,可卻又更加難以順利練習的話題:骨盆。
若與Kyo桑當面聊過「胴造り」的讀者,相信或多或少有聽Kyo桑提過:略收小腹、微抬尾椎。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只是包含著「胴造り」的最基本身形,而並非完整身形。若照著”略收小腹、微抬尾椎”來施行的話,最初學「胴造り」的射手而言,會相當容易地感受到身體重心下沉於雙腿雙腳上,對於穩固身形有著相當顯著的效果。
只是隨著射手的年資增長,為求射義射技之精進,我們則該開始理解、學習更上一層的「胴造り」技法。上述的”略收小腹、微抬尾椎”技法中,我們雖能輕易地感受到重心下沉,但事實上卻可說也同時阻礙了由「丹田」至「足踏み」雙腿所帶來的張力(能量)。「丹田」延展至上身,以至於頭頂的延展則相對單純。
那該怎麼做才能相對順利將能量在上身與下身間得以連結呢?
如下圖。在保持”略收小腹、微抬尾椎”的狀態下,若能將髖骨向後方(臀部方向)約略水平退移,則能造成髖臼(Acetabulum;圖中左向箭頭處)與大腿股骨(Femur;圖中右向箭頭處)形成一直線,如此一來更能準確地上下傳達由射手身體所產生的能量,而不會因為髖臼與大腿股骨間的角度落差,而造成能量傳達上的消耗。

figure 3. 「胴造り」中,髖骨角度上的調整所造成之變化

最後,跟各位分享Kyo桑「胴造り」時的細部動作順序。非絕對,僅供參考。
・延伸背部
・略收小腹、微抬尾椎
・水平退移髖骨
・大腿(膝蓋)輕微內旋(如下圖 figure 5,可造成大腿內側肌群延展緊繃)
・以意識確認上下是否一體
(後記:Kyo桑在此狀態下會覺小腹異常緊繃,若配合背部的延伸,則相信大多數弓道同好亦能感受到明顯的上下延伸感)

分類:弓道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