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yo桑。
舊文更新(202205226)
昔日大日本武德會成立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希望弓道能正式確立具體的體系,並與劍道、柔道這些系統早已成熟的技術並稱。
當時劍道已有一套「大日本帝國劍道形」,而柔道亦有一套「大日本武德會柔術形」的統一制約,於是當時許多弓道家皆欲儘快確立弓道射形,結果催生了一連串將弓道「射法統一」的活動與爭論。
昭和8年(1933)武德會在會長鈴木莊六的召集下,結集弓道的各流派代表及著名弓道家成立「弓道射形調查委員會」。同年11月10日於武德會本部(京都 武德殿)進行連續三日「統一射法」的討論。可是當時由於弓道流派分支源遠流長,許多弓術習慣都有著許久的傳承,因此流派間對於弓術的射形都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堅持。

當中,最受矚目的地方在「射法八節」中的「打起し」。「正面打起し」與「斜面打起し」兩種不同的打起し動作,令弓術統一會議的進展一度呈現僵持。結果,在一片喧鬧聲中,委員會勉強制訂了一套「弓道要則」,提出一套全新的折衷議案,訂定「打起し」的動作將會確立成採取「正面打起し」與「斜面打起し」的『中間』方法這套新標準,並於11月10日提交「統一打起し法」的議論報告。
而所謂的『中間打起』方法如同下面所述 ↓↓
弓構……正面にて取懸け、手の内をととのえ物見を定める。
打起……正面より徐々に弓を押し開きつつ左斜めに打上げる。
只是當時各弓道流派及文化人,因著此射法不符合人體工學原理(關節)使用,而不願意接受這套方法,紛紛於報刊雜至上揶揄這套射法是「鵺射法」(註:「鵺」是《平家物語》中記載的一種傳統妖怪,身上有多種動物特徵,諷刺「弓道要則」提出的新射法既有「正面法」也有「斜面法」,有如「四不像」一般不知所謂),更要求武德會重新對弓道進行“再度射型改善”。
最後,由時任弓道部會長宇野要三郎統籌的「弓道教範制定委員會」並發表『弓道教範』,兼合各家所長推出一套新的「弓道要則」,與弓道界內取得共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総司令部(GHQ)迫令日本禁武,最終決定解散武德會。
在這種嚴厲禁武的氛圍當中,弓道家們竭盡所能於昭和24年(1949)組織起「全日本弓道連盟」,讓弓道能透過「精神修養之道」的形態得以復活,更進而廢止『弓道要則』中所採用的「中間打起」後,正式於『弓道教本第一卷』(1953)發表正面與斜面打起。當時的弓道家代表為弓道設立了「射法八節」流傳至今。(當然,即使上述「中間打起」不符合人體工學原理,至今也有少部分流派與群眾使用此射法)
以下為「弓道射形調查委員會」(戰前)當時成員。

前列 | 中列 | 後列 |
---|---|---|
三輪 善輔(日置流竹林派・福岡) | 大島 翼(日置流・兵庫) | |
大平 善藏(日置流道雪派・東京) | 祝部 至善(日置流竹林派・福岡) | |
根岸和一郎 | 堀田 義次郎(日置流竹林派・滋賀) | 宇野 東風(日置流道雪派・熊本) |
膳 鉦次郎(武徳會本部理事) | 種子島 常助(日置流・鹿児島) | 溝口 武夫(日置流・鹿児島) |
田所 美治(大日本武徳會 副會長) | 渡邊 昇吾(日置流竹林派・茨城) | 村河 淸(大和流・京都) |
鈴木 莊六(大日本武徳會 會長) | 酒井 彦太郎(日置流雪荷派・兵庫) | 西牟田 砥潔(日置流竹林派・東京) |
跡部 定次郎(大日本武徳會弓道部長) | 石原 七蔵(日置流吉田大蔵派・福岡) | 浦上 榮(日置流・東京) |
田島 錦治(武徳會本部理事) | 阿波 研造(日置流竹林派・宮城) | 小西 武次郎(日置流竹林派・香川) |
高倉 永則(武徳會本部理事) | 河毛 勘(一貫流・鳥取) | 根矢 熊吉(日置流竹林派・東京) |
小笠原 淸道(武徳會本部教授) | 三澤 喜太郎(日置流竹林派・愛知) | |
市川阿蘇次郎(武徳會本部專務理事) | 鱸 重康(小笠原流・静岡) |
參考文獻:
小野崎紀男(編)(2003)。弓道人名大事典。
twitter:弓道電子図書館 Kyudo Digital Library(https://twitter.com/DigitalKyu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