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具 - 弓

#和弓長度與上長下短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Kyo桑。

今天想要來跟各位簡單地分享下和弓種類及其歷史變遷,當然也同時會提及為什麼和弓是如此的長且上長下短。

弓本身就是個相當原始的道具

弓是石器時代以來,全世界各地使用於狩獵和戰爭的原始工具,各大洲無一例外地使用木棒製成。在日本,則是簡單地切割一塊木條製成的弓,被稱為「丸木弓」。

日本弓在世界上以長弓著稱,除了超過2m長度外,其射程、威力和耐用性也算是相當顯著。(這觀點或有些異議,在此不針對此話題進行延伸)

常見的傳統弓較短且輕,相當適合遠距離射擊。 此外,由於長度相對較短,可以使用的材料相對多,例如角和筋,但日本弓僅限於竹材及木材。日本弓具有獨特的形狀,與中國和朝鮮半島使用的短弓大不相同。 類似的還有阿伊努弓和台灣原住民弓,據說與蒙古人種的特徵有關。

據發現,日本於石器時代已使用弓箭;而相當於彌生陶器時代,日本已有以樺木製成的長弓。到了石器時代末期,從銅鐸上的狩獵紋飾中即可得知,長弓的握把位置已在弓的下半部位,在中國的《魏志倭人伝》中,亦有日本人使用長弓的記載。從《古事記》中可窺見不管是在思想或文化的意義上,弓矢在儀表尊嚴的表現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便是宮廷及武家重視弓矢儀式的淵源。

在中國,關於弓的文獻所在多有,諸如周禮、後漢書等,其中尤以禮記中的射義思想對日本弓的影響最為顯著。在西元四、五世紀的日中交流中,自応神天皇以降,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甚鉅。在弓射方面,日本自古以來既有的弓矢威德的思想,結合了中國弓矢思想中關於禮的部分,產生了日本宮廷中的射禮儀式;到了武家時代則透過弓矢達成禮的思想。是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與此射禮思想結合,成就了日本獨特的武家思想。

平安時代中期(10世紀)起,引入了中國竹和木複合合成弓的製作技術,出現了「伏竹弓」、及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的「三枚打」,而現代的弓形也是在約500年前被固定下來。

關於玻璃纖維弓(合成弓)的誕生,請參考本篇:#玻璃纖維弓的誕生

和弓上長下短原因?

日本從彌生陶器時代的丸木弓(單體弓)便已經握在弓體中間偏下的位置。這在世界各地傳統弓種當中並不常見,這類握法也更需要技術的支持。

Kyo桑查閱了各類書籍、紀錄等,關於和弓上長下短的原因有著眾多說法,但卻沒有一個絕對明確的原因。

只是當中「因為騎馬行射,所以演變為上長下短」的說法其實是相當錯誤的,也沒有有力的文獻來作為佐證。馬是在5世紀前後才傳入日本,而如同上述所說,日本已從彌生陶器時代便以被證實握在弓體中央偏下的位置。開開玩笑還行,別太認真。其他還有像是“為了方便在木筏上使用”、“為了能躺在草地上使用”、“為了能讓箭矢飛得更遠”、“因為竹木的根部會比較厚實”等說法,當然都沒有得到史料證實。

和弓長度基準?

事實上,和弓長度並沒有明確的基準。

從丸木弓時代從6尺到8尺不等,至室町時代的足利義光將軍才將7尺5尺(約227cm)設定為和弓基準。現代常見的並寸(7尺3寸)是在16世紀末,三十三間堂堂射(通し矢)先驅者木村伊兵衛制定的。

而現代之所以會以矢束85cm、90cm作為並寸及二寸伸的依據,主要還是為了方便測量弓的強度。不過實際上,和弓(特別是竹弓)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感受進行握把位置等調整,自由決定下弓臂長度。


參考文獻:
平田弘史著(1970)。弓道士魂。
本間周子(1991)。通し矢のスポーツ的性格に関する一考察。
井出敦夫(2017)。日本の弓術の価値観の変化。
國寶三十三間堂(改訂七版)介紹冊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