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し」:從「弓構え」的位置開始,保持著體態的同時,左右手保持同一高度,雙手臂靜靜高舉。像捧著物品般,將雙手輕輕地高舉。高度可至額頭或更高的位置,直至肩膀不能聳起狀態下的最高點。此時「氣合」在腳心、腰、丹田位置,且胸、肩膀不需使勁。
以上,這是弓道教本第一卷附錄內容。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留意到,上述所說的“直至肩膀不能聳起狀態下”這句話中的意義。這要說明起來,還真的是なかなか難しい。簡單來說:延伸中的手臂持續抬高,當肱骨與肩峰呈一直線時,便無法再抬高,而此現象稱為:zero position。就弓道而言,此處就是射手的「打起し」的至高點(約比手臂與地面水平時高出45° – 60°之間)。換言之,若無法掌握 zero position,則會影響之後的各種行射動作,以及身體的延伸感及方向性,當然射形也就因此無法精進。
首先何謂上肢零位(zero position)?(在Kyo桑所知範圍內,由於中譯名尚未被確立,Kyo桑此篇暫以英文標示)
背部肩胛骨中有個向著斜上方的突起處,在解剖學中稱之為 肩胛棘(Spine of scapula;下圖紅色處),其前端與手臂相連之處稱之為肩峰(Acromion)。若上臂肱骨能與肩胛棘成同一直線,此時於肩胛骨上的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本來Kyo桑想用”深層肌”就帶過…..)更能呈現出「均張力」,且我們除了能以最小的肌力維持此狀態外,延展向外的肩胛骨亦也造成手臂無法繼續抬高的現象,我們稱此狀態為 上肢零位(zero position)。就弓道而言,此處為射手的「打起し」的至高點(雖角度還是多少會因人而異。但也大同小異)。換言之,若無法掌握 zero position 的概念,則容易影響其後身體的延伸感及方向性,除造成過度使用肌力外,射形也就因此無法精進。
(上段多少有些饒舌。無論理解與否,都請直接讀下段更詳細的敘述!)

講這麼多,到底我們該怎麼實行驗證呢?(接下來才是整篇文章重點!)
首先,我們先試著將肩胛骨從內緣處(靠近脊椎處)往外側延展(如下圖。以大小菱形肌往兩側外推展)。讓背部呈現圓弧面,此時些微地收縮胸鎖骨能更有效率地張開肩胛骨。但請留意千萬別造成駝背!(請務必確認背部肩胛骨是否有突出!理應為圓弧面)若由角度上來說明,此時的肩胛骨與背部平面約呈現 30度角,"但上手臂不會呈現 30度角延伸"。(留意!此圖只希望各位試著延展"肩胛骨",而非"手臂"!)(也不是只有右側喔~請兩邊一起延展開來!…………….這段的顏色好像用太多………..)

接著,為了驗證第一段文章中所謂的「上臂肱骨能與肩胛棘成同一直線」,我們可試著在放鬆肩膀以及手臂上多餘的力量後,將肩胛骨呈現如上圖狀且持續保持延展,再試著橫向平舉手臂。約平舉至90度時,我們可以感覺到肩胛骨下端移動但卻然能繼續往上抬起。接著到了約140度時,除了肩胛骨也大幅外擴外,我們也應該能發現到無法繼續上抬!而這就是 zero position。(原則是一直保持肩胛骨從內緣處往外側延展)
在 zero position 狀態下,也就是「上臂肱骨能與肩胛棘成同一直線」時(約140度),我們可試著將平舉於身側的雙手(初次嘗試的話可只使用單手),在保持上述所有延展感的同時,移回平時「打起し」的大約位置,再比較看看與平時的感覺是否有所不同(相信除了體感不同外,「打起し」的高度應比平時要高上許多)。接著轉向「大三」的位置,再次比較看與平時是否有著更不一樣之處。若能掌握 zero position 狀態行射,因可增加所使用肌群,所以更能輕鬆進行射法。當習慣於此種狀態後,除能增強弓力外($),對於女性射手,更是能較以往輕鬆的方式行射,進而呈現不同以往的箭速(重點是還能保持纖細的手臂!)。anyway,Kyo桑也正在準備一篇與女性射手及年邁射手相關文章,乞うご期待!


當然可不只有弓道,此一概念也同時運用於相當多的運動中。讓Kyo桑額外舉個例子。
倒立。為了能”長時間安定身形”,肩胛骨與上臂之間會呈現 zero position 的狀態。職業棒球投手於投出球的前一刻,以及職業網球選手在擊球的前一刻時也多為此狀態居多。 於擊球及投出球時,若假設以最高速擊出、投出,且在考量球所接受的運動量下,可產生最高速的擊 / 投球。但相對地為了承受上述的能量,肩膀也須有其牽引的力量(否則肩膀就飛啦~),而此 zero position 狀態便能有效地產生牽制效果。(畢竟筋肉的可用量變多)此外,未刻意內旋的上臂肱骨也同時能預防肩膀因承受外力而故障喔!
以上。整理自Kyo桑,提供給各位參考。請試著在「弓構え」「円相」「打起し」時實踐。若有任何疑問或欲討論之處,歡迎來信或直接找Kyo桑。
射出千萬箭,才能穩定"技"。由"技"成就"體",由"體"成就"心",方能入道。"技"成就"體"的極限,由"體"成就"心"解放,那瞬間就是"禪"的本質。
分類:弓道生理學
2 repl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