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yo桑。本篇有點像是某書的“讀後感”。
我們時常聽到“弓道有著千百年的傳統”這句話,那麼所謂的“千百年的傳統”究竟是什麼呢?
人們比較容易將它們誤認為是“千百年前的東西”。它們十分古老,被保存在某種意義上的玻璃罩中,人們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它們早已失去生命,只不過被封存了起來,並成了木乃伊,沒有再改變過。“傳統”這個詞更是近一步加深了這種艱澀陳腐的氣息。“統”這個字眼容易令人聯想到日本歷史中嚴謹的社會等級制度。它給人的感覺是很頑固,並且與其他一切人和事都沒什麼交集,像一條筆直的單行線。
Kyo桑很喜歡“傳統”的英文表述:tradition,因為其中有trade(交換)的含義,有一種捨棄執拗,為了追求更為優質的內容,而將已有的各個部分不斷交換的感覺。
隨著時代的變遷,弓術技法、模式也在一點點地發生變化,尤其是各弓術流派中。在室町幕府時期,弓術還沒有絕對的固定模式,各射場間的流動性也很強,一般只有跟隨著某位厲害的弓術家,日夜練習,其他都是即興地以實戰累積經驗。到了江戶時代,射法、射義、射工等部分才漸漸地固定下來,並且也有了更多的著作流傳於世。
不過,如同各位所知,也不能說射法等固定下來後就再也沒有變過。就如同弓術發展到明治時期,否定了弓作為武器及軍用的價值,而各類弓術活動也因所需經濟負擔過大被淘汰。在東京更是賭弓及獨善命中的風氣橫行,傳統射法漸趨劣化、形式化。在此同時,也因上述慘狀而憂心弓術發展的弓術家,熱衷於新射術改良。大正時期正式由弓術改稱為弓道,且以設法統一為目的成立全國組織,並以體育、修養、娛樂為目的,對一般人進行普及。在此也開始有了針對近的道場的射形、禮法、體配等美學評價。
繼承傳統的「型(射法)」,就如同幼兒學走路和說話一樣,需要親身去習得表現的手段。一位弓道家須先將「型(體配)」一貫地學習完,才能邁出自身演武生涯的第一步。所以也就有了老一輩人口中的 “練習二十年還只能算個流鼻涕的小屁孩” 這句名言。
人,也不是瞬息之間就成了“人”的型態。人需要母體懷胎十個月,期間能夠追朔到包含人類誕生的這數億年物種進化的歷史。人需要歷經這樣一個過程才能成為“人”。
將傳統權威化的做法毫無意義。這就好像一個人並無實力,卻對手中的工具十分滿意、沾沾自喜一樣。我們必須去理解這個“工具”的構造,弄清楚它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明白“型”的出現是有必然性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當代為“型”找到其存在的意義。為此,我們有必要回顧和反思弓道的進化過程。
近些年,各流派也紛紛揭開了面紗,面向大眾出版各類讀物。它對於現在的弓道家而言是否有直接的啟發尚不可知,但對於想要了解弓道進化歷史的人來說,這必然是一個佳音。
在臨摹(看取り稽古)當代弓道家演武時Kyo桑發現,活躍在第一線、已然成就斐然的前輩們都曾挑戰過其他的武道或運動,時至今日也仍會不時地融合運用。他們大多都不會說:「破壞老傳統,再築新傳統」這種豪言壯語,而是默默地不斷反思著弓道(射法)進化的過程,同時將最適宜當下的練習模式呈現出。
和其他武道產生交集,這在弓道界恐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Kyo桑身處這傳統的最末端,想要盡全力成為一個進化的、能夠發揮自身真正價值的弓道家。弓道有著「口伝(kuden)」的傳統,它們的傳承方法不是記載在書本上的,而是只能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訓練才能做到。
總之,先扎扎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射好每一箭。
口伝とは、師匠が手取り足取り面倒をみて、歳月を重ねて伝わるもの。
分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