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はただ 習ひのままを 教えなば
醫書ばかりよむ 薬師なりけり若指導者只一味傳達自己所曾被指導的內容,
就像是藥師照本宣科地為病患開藥般,不受其害已是大幸。
大家好,我是Kyo桑。
2007年開始練習弓道,當時在日本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外國人在練習弓道,更不用說是在各大學的弓道部裡。每年出賽各大會時都會確認參賽者名簿,只是四年來都沒有看到任何外國人的姓名在內。可想而知中文相關資料、情報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也就萌生了創建此部落格的想法,來盡可能地以中文介紹弓道相關理念、技術、資訊、新聞等信息。近年由於國際弓道連盟及各弓道前輩、同好的努力,外籍弓道士也漸漸地嶄露頭角。老實說,Kyo桑是由衷地開心。
受弓道前輩的教誨以及弓道《射藝與禪》一書的影響,深知,弓道,不單只是射術,更是一種儒家文化修養的累積。有20世紀最偉大攝影家稱號的亨利‧卡提耶 – 布列松也曾說「並不是我在拍照,而是照片在拍我 」,這同時也對應了弓道中「射手與靶之間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在同一時空間的現實面上存在」的調和理念。
從美學理念去講,弓道不單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藝術,那射向靶心的每一箭,在落靶的一瞬於射手內心而言都是一種反向的回應與關照,當這種回應與關照而最為一種美學意義上追求,所謂的箭、人合一永為至境。
箭在弦的當下,心靈澄澈冷靜。箭離弦剎那,如積雪從竹葉上自然滑落,這是弓道所追求的目標。多年從師的弓道修習,使我瞭解了一個道理。我們窮盡一生,其實就只為將「剎那」,留在記憶,更成「永恆」。
剎那即永恆。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在1600年前漢字傳入後,使用至今。在中國,關於弓的文獻所在多有,諸如《周禮》、《後漢書》等,其中尤以《禮記》中的射義思想對日本弓的影響最為顯著。在公元四、五世紀的中日交流里,自応神天皇以降,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甚鉅。在弓射方面,日本自古以來既有的弓矢威德的思想,結合了中國弓矢思想中關於「禮」的部分,產生了日本宮廷中的射禮儀式;到了武家時代則透過弓矢達成「禮」的思想。是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與此射禮思想結合,成就了日本獨特的武家思想。

時間回到某年四月七日,Kyo桑在懵懂無知的狀態下前往學校的弓道部(校隊)見學。只記得進道場的那一刻起便維持著正座姿勢,直到離開道場的前一刻,而這對沒有正座習慣的Kyo桑來說,還真的是種"洗練"。記得在入部後被前輩們教導要自稱「自分(jibun)」(備註1),而不是「私(watashi)」;無論當時多早多晚,打招呼時一定要說「こんにちは(konnichiwa)」,而不是「おはよう(ohayō)」等;道歉時要說「失礼します(shitsurei-shimasu)」,而不是「すみません(sumimasen)」或「ごめんなさい(gomennasai)」。想必很多人是相當難以理解或認同的。
備註1 Kyo桑至今仍戒不掉自稱「自分(jibun)」。
日本至今都還是個階層明確的社會模式,而區分階層的方式,無外乎是年齡、學歷、社會階層等,弓道亦然。進入道場第一年時,除了臨摹練習(看取り稽古)、射法練習外,小到擦地板、拔箭、報靶、練習後掃除、黏靶,大到遠徵時的道具搬運、比賽準備等,也都需要隨時留意前輩們狀態,事無巨細一一認真完成。當然,你還得永遠比前輩們早到,比前輩們晚走。
直至有了後輩後,工作量雖然會降低,但也同時負起了指導後輩執行上述各工作的責任。各位可能更難想像,在弓道場很容易見到年輕的前輩,指導著年長的後輩,且後輩對著前輩拼命喊「はい(是)」。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句名言,由此可見。也可想而知,即使是在日本,一般來說第一、二年多少會流失一些練習者,可以說這兩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個磨合期。
各位在YouTube、Bilibili等一定也常看到許多老弓道家們的視頻,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如此高齡的情況下,竟可穩定地行射?其實這些老弓道家們也是從一位初學且每天黏靶的新人開始,漸漸累積至此。或許曾想放棄,但在跨過了多次想放棄的誘惑後,呈現出的便是視頻中那般的剛健典雅、老木晴嵐。

正逢創部第四十週年之時,取得了排名賽中從未能實現的分組優勝及分組晉級時,心情固然興奮,但當晚跟著所有部員一起聚餐慶祝時,Kyo桑當時身為主將,最開心的卻是能將這份"晉級的可能性",傳承給至此之後的後輩們。
我們再也不是那萬年都只能拿優勝卻無法晉級排名的弓道部,而這一切若不是有三十九年來前輩們的努力,第四十代部員也不會有機會。所以也相信,接下來即使降格,也總有一天能再回去。晉級,或許已經一點都不難了,而往後的事實也證明如此。就像是2019年在網路瘋傳的「駅伝」影片般(如下圖),弓道練習,不外乎就是「點滴累積」與「傳承」,而弓道場所扮演的就是提供傳承的場所。

記得老師曾跟Kyo桑說過:「你啊!練習弓道十二年來,除了射技外還學到了什麼?」
Kyo:「老實說,不知道。」
師:「比方說進道場時對著道場上座行禮,是對這整個空間表達感恩之意,這也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時間有先後,空間亦有上下左右前後,就像是「禮記射義」一定會放在「射法訓」左邊一般,國旗或神龕等也一定在「禮記射義」左側一般,每個位置皆有其意義及代表性。另外,你也一定知道,我們永遠都是朝向上座行深禮(禮),向標靶行淺禮(揖)吧。這才是禮記射義中提及的: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其後才是:反求諸己而已。」
Kyo:「嗯…..」
師:「不是只是理解而已!你還記得我帶你去找弽師千葉先生時,我同時也將自己四指弽帶過去了吧。那弽已經使用了五十多年,是當代千葉先生的父親,也就是前代所製。如今對當代來說,不僅是修繕弽這個單純,而是修繕自己父親所製的弽,是一種思念、考驗,也是一種對自已父親挑戰的機會。而我那天帶你過去也是一樣,總有一天你也會領著另一個年輕人來,然後介紹給下一代千葉先生。順帶一提,我也是被自己的老師這麼帶過去的,當時還是前前代當家。文化、射技、弓道具,以及這之間的人際關係,其實也都像這樣代代相傳。」
謹以此篇獻給所有熱愛弓道的朋友,
獻給無私的弓道家們,
以及已過世的山本實老師。
分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