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yo桑。
今天想來跟各位分享下日本弓箭的由來。
關於日本弓箭的傳說,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建國神話裡都有提及,只是還無法完全證實當時的弓箭是什麼型態。只是,神武傳說中的「金鵄」也讓人會容易聯想長弓型態,在奈良時代以前,通過「魏志倭人傳」我們也可得知當時所使用的是一種較長的弓種,而長弓也成為日本弓的象徵。
此外,在古代中國把將東方之民稱為「東夷」。這當中也包含日本主要民族「大和民族」。「夷」是個會意字,是由「大」與「弓」組合而成,就《說文解字》上的說明來看「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各本作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便可知其意是指:在東方拿著大弓的人。或許指的就是日本人也說不定。在日本考古出土的物品中,也能常看到各種各樣的弓,但它們多數已成碎片,未能完整且明確地判斷其形狀。
「夷」
《說文解字》
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各本作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淺人所改耳。今正。韻會正如是。羊部曰。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西南僰人,焦僥從人。葢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惟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從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從弓者,肅愼氏貢楛矢石砮之類也。以脂切。十五部。出車,節南山,桑柔,召旻傳皆曰。夷,平也。此與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傳夷易也同意。夷卽易之叚借也。易亦訓平。故叚夷爲易也。節南山一詩中平易分釋者,各依其義所近也。風雨傳曰夷悅也者,平之意也。皇矣傳曰夷常也者,謂夷卽𢑴之叚借也。凡注家雲夷傷也者,謂夷卽痍之假借也。周禮注夷之言屍也者,謂夷卽屍之叚借也。屍,陳也。其他訓釋皆可以類求之。
然而,在繩文時代後期的「是川遺址(青森縣八戶市)」、彌生時代的「唐子遺址(奈良縣磯城郡)」以及「登呂遺址(靜岡市南部)」出土的弓中,有著長弓型態。此外,古墳時代後期的「土保山古墳(大阪府高槻市西部)」出土的六張弓,更是塗裝華麗生漆且全長約2米的長弓。而這些長弓型態更對應了奈良時代正倉院的木弓,以及後來的奈良春日大社裡的木弓。
關於正倉院裡的長弓,根據「東大寺献物帳」記載,共有“弓100張,另有別類型態三張”,在這當中長弓101張平均長度為七尺六分(214cm)。此外正倉院現存27張弓的長度為七尺九寸(240cm)。春日大社中現存的68張弓平均長度為六尺九寸(209cm)。
這些弓的材質多為梓木、山毛櫸、檀木、紅豆杉(榧樹)等,就如同我們常聽到的「梓弓」般,大多數都是單體弓,也不像現代和弓般地如此有曲線,全數都是直弓。這在上述的土保山古墳中可窺探一二。由此可見,現代常見的和弓(221cm)與當年於日本各地出土的長弓,無論在長度上與形態上幾乎相同,且上長下短之處也是沒什麼太大的變化。

分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