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man’s paradox
不曉得大家怎麼認知「捻り(Hineri)」?
- 藉由手肘上抬,帶給「弦」的外旋力?
- 藉由手腕內擰,帶給「弦」的外旋力?
- 藉由拇指內扣,帶給「弦」的外旋力?
- 藉由以上全部,帶給「弦」的外旋力?
今天想來簡單地與各位探究一下「捻り」的形成。
捻り(Hineri;Codman’s paradox)
讀者應該可看得出來,上述的四個問題就是Kyo桑的一個玩笑話,怎麼會有人選擇「1」以外的選項。我們都知道「捻り」是在射法八節運行的過程中漸漸形成,而非途中去做些什麼來產生。當然Kyo桑不否認有些有段者是這麼在思考著「捻り」,所以對Kyo桑來說,也只能看各位願意怎麼去”相信”。(其中也可以自行理解)

「捻り」起因,我們或許可以在肌動學中找到個有趣的話題,「Codman’s paradox」。這個謎題讓發現者Codman困擾了許久,臨終前交代學生務必要解開,然而也困惑了後世醫學界許久,現代肌動學已然解明。雖然使用肌動學術語雖然簡潔,但是大家應該不容易懂。所以這邊使用淺顯的口語描述。
—
大家可以先試試看一個動作。
首先,右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前(pronation)。
接下來,假想一個穿過人體對稱軸、可以將人剖為左右兩半的平面(saggital plane)。在此平面上,保持手臂和手肘成一直線將整隻手舉高,直到整隻手舉到最高且和軀幹平行(flexion of shoulder joint on the saggital plane)。此時手心向前。
然後,假想一個可以將人剖成前後兩半的平面(frontal plane),在此平面上保持手臂和手肘成一直線,下移到成自然下垂狀態(也就是一開始的位置)(adduction on the frontal plane)。
有沒有發現,一開始動作時是手背向前,但是雖然從頭到尾我們都沒有翻轉過手心和手背,結束時卻是手心向前(supination)呢?
—
在Codman描述的這個動作起始位和終末位提示肱骨產生了180°的旋轉,而整個動作中,肩關節只是在矢狀面進行了前屈180°到頭頂,然後在冠狀面內收180°至體側,並沒有做肩關節旋轉動作,故稱之為「Codman’s paradox」 。

事實上Codman描述的這個動作,如果我們描記肘關節的運動軌跡,它是屬於一種球體運動。在球體運動中有這樣一個特性:球體運動產生旋轉。如果我們把一個球體面積當作4PI,當完成360°旋轉時,包含的表面積為半個球體面積,也就是2PI,在Codman描述的這個動作中,肘關節的運動軌跡包含的表面積為1/4球體面積,也就是PI,因此它產生了90°旋轉。
無論如何,Kyo桑是想要說:「捻り」是藉由手肘上抬,自然地帶給「弦」的外旋力。

在這所謂的”自然形成的捻り”中,我們可以這麼認知:造成弓迴轉的能量,並非來自於「離れ」,而是來自於「打起し」至「引分け」的過程中所產生,而其相對應的能量,則積蓄在弓體(弓幹)、左手中指以及拇指跟等處。也就是說,此能量並非是使用手腕內擰,而是因著肩膀構造在打起し、大三、引分け過程中逐漸產生。斜面打起し約產生30度至45度角的差異,而正面打起し則會產生約90度角差異。
附錄:江戶時代弓術研究家 平瀨光雄《新書後編射学精要》中,關於「引分け」有著以下的說明:「勝手の肘を肩胛骨の下に収め、拳を肩口に拇指の節を収める。離れでは、七分に備えた左の肩、肘は肩の後ろより力起こり、手先まで十分になり、左右の肩は胸とともに開け、矢束は木中まで満ち来たり、無為夢想にして、矢自然に離る」,且關於「弓返り」則有著以下說明:「引取り・伸合いの骨法連続し、根合の味合いも真ん中に籠り、矢自然に離れて弦音冴え、弓返りするどからず、弓小廻りに鉾なり違わず、ほっとりほっとり(すっぽり)と返りて拳少しも動かず、竹の筒の内を弓の廻るようになるものなり」,另有:「勝手の拳は、肩のくりくり骨の上下前後なく真っ直ぐ離る。離れて後ろの拳は如何様にても苦しからず」等說明。
參考文獻:
本多流生弓會(2005)。本多流弓術書。
平瀨光雄(1799)。新書後編射学精要。
1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