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道史

堂射 – 關於射手們瞄準的位置

通し矢(とうしや:Tōshi-ya)是弓術的一種,又稱堂射(どうしゃ:Dô-sha)。於京都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西側屋簷下,由南射向北的一種競技。江戶時代前期最為興盛,以強勢的藩(諸侯)做為後盾,眾多射手陸陸續續地更新堂射記錄。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此種大規模競技卻漸漸地沒落,但其技術及當時弓具卻深深地影響現代弓道的發展。根據堂射記錄『年代矢數帳』(1651年初刊),最初堂射是在1606年由朝岡平兵衛實施。平兵衛是清洲藩主松平忠吉的家臣,亦也是日置流竹林派的石堂竹林坊如成的弟子,在同年(1651年)的1月19日以100箭中射穿51箭拿下天下第一之名號,其後便開始以射穿之箭數,來做為天下第一的憑據。雖說有眾多射手想挑戰此天下第一之名,可是因所需費用極大,故皆有藩在背後支援。至寬永年之後便成為尾張藩與紀州藩兩藩之競爭,而記錄也陸續被更新。直至寬文9年(1669年)5月2日,尾張藩士星野茂則(星野勘左衛門)以總箭數10,542射穿8,000箭,成為天下第一。貞享3年(1686年)4月27日,紀州藩的和佐範遠(和佐大八郎)則以總箭數13,053射穿8,133箭成為新一代的天下第一,這也是至今的最高紀錄保持者。至18世紀中期以後,此種競技則漸漸消失。但千射項目則一直被舉行至幕末。

 

那麼我們身為"現代人"不禁會有個疑問,在這樣艱鉅的條件下,是以什麼樣的姿勢行射?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瞄準勒?根據當年於三十三間堂保存會所留下的資料中,三十三間堂後廊屋簷約高4.52-5.0m。以我們現代弓道的思考模式,可能難以想像該如何才能以立姿的狀態下使箭矢飛行距離120m以上,卻又要在有屋簷的狀況下使箭矢平直飛行。當年的堂射,基本上是以跪坐蹲踞方式進行,而瞄準的位置也正好就如同下圖般,於面對後廊右側第二十根梁下約42x45cm紅色方筐處。也就是說,如果能讓箭矢飛過這假想的範圍內,那勢必能夠射得過120m的堂射距離。且當年所使用的箭矢並非如同現代常見的一文字狀(同頭到尾皆同樣厚薄、同樣管徑),而是為了增加平飛距離,全箭矢使用麥粒狀箭身且輕量化,但也由於相對操作不易,同時也更加考驗了射手們的技巧,難度可見一斑。可敬!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