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狂言得

在日本距今約600年前的室町時代,產生了「能」與「狂言」兩種獨特的舞台表演藝術。「能」與「狂言」合稱為「能樂」,2001年日本能樂與中國崑曲一起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首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能樂起源於奈良時代(8世紀前後)從中國傳入的散樂百戲,在平安時代中葉(10世紀前後)發展為「猿樂」,此後受到寺院藝能及農村藝能、田樂、白拍子舞蹈等影響演變至今。

「能」是以歌舞為中心的假面戲劇,故事多為悲劇,描繪世間的無常與物哀;「狂言」則是以道白與動作為中心的小喜劇,講述日本中世生活中的有趣故事。狂言與能一樣是日本古典戲劇,其舞台表演追求程式美,行路乘舟、喜怒哀樂、舉手投足的一招一式均有固定的表演身段,與中國戲曲表演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流透出古代武士們對於日常身體操作的嚴格鍛鍊。

此外,深受各位所知的《陰陽師》扮演者 野村萬齋先生靈活運用傳統表演藝術創作新作品,並主演多部現代戲、電影、電視劇等,他出類拔萃的藝術才能在各領域發揮得淋灕盡致。毋庸置疑的是,作為一位“接地氣”的狂言師,他承前啓後地不斷探尋狂言藝術在當下形式,為提高狂言的知名度做出了巨大貢獻。

說到這,Kyo桑不仿想跟各位聊聊,先前(20180810)看完「狂言」北京公演後的心得。

野村萬作在北京講座中表示,狂言與中國的傳統表演藝術有很多相通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美感的追求,這也是狂言藝術的宗旨——既要滑稽有趣,又不能喪失美感。在發展過程中,狂言表演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的元素,因此這門藝術能一直傳承至今,經典不衰。

「作為一個87歲的老人,我也有自己的初心,那就是朝著藝術高峰不斷精進,不斷磨練自己的狂言技巧。」野村萬作說。

想必各位都聽過「稽古」這詞吧!日本,一個以「形」為本質累積而成的文化背景。無論是花映、茶室、石庭等,皆是以簡約的「形」來傳達日本人的傳統文化,進而展現日本人對於「美」的概念。當中,屬於「文」的文化有:能、狂言、歌舞伎、日本舞踊、茶道、華道、書道等,屬於「武」的文化有:劍道、柔道、弓道、合氣道、空手等。由靜與動的「形」呈現出日本傳統文化。而這些文化中,將訓練通稱為「稽古(Keiko)」。

所謂的「稽古」,根據三省堂《大辞林》記載,「古を稽う」讀音為「いにしえ を かんがう」,當中「かんがう」為「かんがえる(考える)」古形態,意指理解古人的智慧,依其經驗學習成長。如同茶道表千家所言「茶の湯とは、耳に伝えて目に伝え、心に伝え、一筆もなし」般,所謂的「道」原先就沒有教科書的存在,透過一而再、再而三的「稽古」,臨摹古人的一舉一動、一射一殘,並從中漸而領悟、理解何為「禪」、何為「美」。

日本九州的永野一翠弓師曾對Kyo桑說過一句話:所謂的弓師只是賦予使弓成為名弓的資質,而讓弓真正成為名弓的,是射手的努力與用心。Kyo桑認為,藉由著工藝師專注與誠摯所製作出的道具(工具),便會有其精神(靈魂)在其製作出的道具上。而我們憑藉的鍛鍊身心,便能透過道具(工具)以不同以往的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Kyo桑認為這就是「求真」的態度。

為什麼持續練習弓道,簡單地說「因為想知道這條路走下去會有多有趣,會有什麼不同以往的人生」回應。或許會被當成笨蛋,也或許聽起來有些耍帥,但有時堅持一件事情還真的不是一件壞事!若心甘情願,則不需擔心去留,只擔心日後懊悔。我們無須知道「道路」的盡頭在哪,只需要一步一腳印。

野村萬作、野村萬斎狂言公演中所感 — 2018年8月10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