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弓道界使用「禮記射義」的內容,就直接來讀的話,看似像「禮記」第四十六篇「射義」的拔萃文章。
射は進退周還必ず礼に中り、内志正しく、外体直くして、然る後に弓矢を持ること審固なり。弓矢を持ること審固にして、然る後に以って中ると言うべし。これ以って徳行を観るべし。
射は仁の道なり。射は正しきを己に求む。己正しくして而して後発す。発して中らざるときは、則ち己に勝つ者を怨みず。反ってこれを己に求むるのみ。
常聽聞他人言道「弓道中的禮記射義是節錄了其最重要的部分」,但總是會讓人容易誤解為射義的其餘部分好像就不重要。(最少就認知度來說,的確相對低了許多)
那麼為什麼當年會節錄這一部分呢?其解答我們可以從江戶時代給予日本弓道甚多影響的中國書籍中找出。
明代高穎曾著有以下二書。
・武經射學正宗(以下稱「射學正宗」)
・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以下稱「指迷集」)
當年,高穎以「射學正宗」作為入門書籍,內容共分為捷徑門、辨惑門、擇物門三章,以「指迷集」作為其指標性書籍,分為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各章。以上等書籍皆在1637年間發行,現並未於中國國內留有其跡。(此說法稍有爭議,但筆者在進行諸多比對後,採用此一說法)
日本則是約在1780年左右發行「射學正宗」(共二冊),1785年左右發行「指迷集」(共二冊)。以下為最初刊行於日本的「指迷集」冊目。
・「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一冊目(序・卷一・卷二)
・「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二冊目(卷三・卷四・卷五)
其卷一中的第一條及第二條便是以著名的「禮記射義」為基礎寫下,而我們也可理解禮記射義也正是此書的開端。也就是說,就像是以「四卷之書」為主體的射法訓般,「指迷集」則是以禮記射義為主軸撰寫而成。
「指迷集」卷一/第一條
孔子射矍相之圃。觀者如堵。曉以孝忠信之道,播以修身好學之義。而他日又曰,用之以戰勝則無敵。用之於臨民則順治。
射一技也。孔子以孝弟忠信,修身好學之道,悉具於是何也?射之道外粗而內精,形動而神注。以剛猛勁銳之事,而雍容和平,沈毅以出之。非孝弟忠信之道乎。分曹耦射,不怨勝己,反身克治,殫慮以求之。修身好學之道,不是過也。故用此以戰陣,剛柔並施仁者之兵也。其誰與敵。用此以臨民,和易嚴明禮義之教也。何難順治。此孔子之意有如斯也。
嗟嗟,今之工於射者,果能體雍和之道,以存之則孝之行也。體沈毅之道,以踐言則忠信之友也。推反身之道,以改過則好修之士也。推禮義之教,以治兵臨民,則遠近悅懷,頑梗歸化矣。國家得若人焉,尚徒以蹶張之夫目之,否。
「指迷集」卷一/第二條
禮記曰: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
射期於中的而已。然必於進退周還中禮者,以射發於心而應於手。故射必先比耦,設為升階降階揖讓,左右周還,飲觶之體,以可言射耳。故射必先周還中禮也。
射必內志正而後持弓矢審,外體直而後持弓矢固。此二句射中妙法,萬世不能易也。然觀今人,志正而能審者有矣。體直而持弓固者絕少,何也?以直之一字經文發之未明故,後世知之未析。即古之以善射名者亦未有極言所以直之道,以示人。故後世言體直者,或以站立正直為直者。或以前臂番直為直者。此皆體直中之一事件,而直之本不專在此也。何也?站立直者,身形直耳。於持弓矢何益,而能固乎,而能固乎?前臂番直者,引弓將滿臂力已竭,必然顫動。如何能持弓矢牢固乎。抑孰知直之標,在直身與番臂,直之本在前肩。不直前肩,徒直前臂。是為無本之直。引弓將彀,前肩即聳,骨節不對,如何能直?故直肩之法,後弓工妻章內,及前捷徑門,辨惑門郊射章內言之已詳。引弓如是,則前後肩臂併力,凝結一片,平直如衡,方可雲外體直。體直而彀弓者,箭鏃引至弓弝中間,而肩臂之力交至,前肩從下達上,送前掌托出,後臂從高瀉下,徐徐發矢。目力審定可高可下。方可雲持弓矢審固,可以言中矣。涵養若此,其人必殫定好學生,樂於禮義和平恭敬,用志不分者能力之。故曰此可以觀德行矣。
分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