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Kyo桑論“何謂指導者”

大家好,我是Kyo桑。

先前在台灣與某位前上市公司CEO(現為企業經營導師)聊天時,聊到了關於「何謂指導者?」的話題,時隔多年想在此分享給各位。(以下的第一人稱為此CEO)


位高權重不等於無所不能,擔任CEO多年,我從來不會說自己「不了解」,面對問題時,我也是與團隊一起合作解決。事實上,公司CEO是相當寂寞的角色,既要制定策略管理日常運作,又要應付意料之外的問題或者工作,在突發情況中要團隊願意與你共渡時艱,所以與員工間的良好關係便十分重要。現今大部分上班族見同事多過見同居人,與夥伴保持良好關係除了能令工作更順暢外,也有助雙方學習和成長,人生也得到更多啓發。

很多人都知道Kyo桑喜愛蘋果公司產品。事實上,我對於傳承自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的企業文化也很推崇。當年被選作公司接班人的庫克(Tim Cook)便不諱言喬布斯重視靈感、關注個人價值、鼓勵創造可以改善人們生活產品的想法,至今仍然是蘋果公司的核心價值。庫克就是以此為基礎,推出一系列策略和產品,令蘋果成功躋身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之一,自己亦被譽為少有既能實現偉大商業成果,又能關注少數族裔需求及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領袖。

人們常用「食鹽多過食米」來比喻較年長者掌握更多知識和能夠解決更多問題,這多少受到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家庭中,父母親都扮演著主導一切的「解決者」角色,被孩子仰望依賴。隨著孩子長大,不同的成長環境令兩代出現代溝(generation gap),而這在網絡世代中尤其嚴重。孩子從網上吸收大量知識,也認識不同國家地區的網民,這種與上一代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令價值觀出現嚴重分歧。長輩若想把自己一套強加到新一代身上,最終只會爭吵、委屈、強制等狀態收場。

不同價值觀造成爭議,最惡劣的情況是長輩為了維護自己名聲而迫使後輩屈服,Kyo桑認為這當中最佳範例莫過於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榮格(Carl Jung)之間,而這兩位同被譽為建立精神分析及現代心理學的基礎。當年榮格對佛洛伊德所開創「夢的解析」理論很感興趣,向其拜師學藝,但其後因不認同佛洛伊德對性格構成的學說,最終走向決裂。

心理學是二十世紀的一門新科學,佛洛伊德作為心理學(實為精神分析學)的「開山祖師」及「掌門人」,對有人挑戰其權威大為憤怒。當時佛洛伊德憑藉地位打壓榮格,幾乎令後者事業一筆勾銷。然而,數十年後管理學中經常使用的MBTI性格模型,便是基於榮格的性格理論而構建,肯定其學說的重要性。


佛洛伊德的黑暗「自我」不允許學生反駁其理論,更漠視他們的努力和成果。Kyo桑多年來一直有讀佛洛伊德著作,直至近年才身有領會他與榮格之間的故事,這或對於作為指導者的Kyo桑或各位來說也是一個提醒:指導者必須要有一顆開放和謙虛的心,讓被指導者能有發揮潛力的機會,並同時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

身為指導者的同時,我們也正被“被指導者”指導著。

參考文獻:
Kyo桑與其談話內容(2020),台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