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多流

關於本多流「手の内」

大家好,我是Kyo桑。 

關於「手の内(Tenouchi)」,有許多讀者應該會覺得這根本是Kyo桑的老梗了,是否該拿些新的話題出來。「手の内」是弓術中最為微妙且難以言盡的技巧,更別說是光以文字來說明了。此篇指出幾項在本多流「手の内」技巧中最為基礎且不可違背的基本要點供各位參考。(數字並不是順序)

根處:手指與手掌連結端

  1. 「手の内」是越小越好!為了將身體所產生的力量能減少耗損並準確傳達予弓身,與弓身接觸面可說是越小越好。若極端地闡述本多流「手の内」,那可謂是以中指形成的環來圈住弓身,將接觸面極盡地縮小,以減少「離れ」時對弓造成的能量耗減。就本多流「手の内」而言,首先中指與拇指約有 1/3 左右重疊,除單純比拇指靠在中指上端來要來得小一些外,更有強化中指作用的功能在(只是因拇指腹的壓迫,除造成中指疼痛外,更會在中指第一關節處長出繭)。日置流浦上系印西派有種稱為「紅葉重ね」的技巧,「紅葉重ねの手の内で弓を握り、角見の離れで上押しをかけ、離れたあとは弓は前に倒れる。勝手は小さく収めた棒状の勝手になり、ほどきできちきちと親指をずらして離れる。両腕を振り込むので大離れになりがち」,Kyo桑認為這也是針對「手の内」儘量縮小的原則所下的功夫。
  2. 若繼續思考著如何將「手の内」越做越小,我們可得知拇指與小指的根處(並不是指尖)必須盡可能接近,並且在行射中持續保持「手の内」的型態。特別需要注意切勿讓拇指根處浮起或歪折。
  3. 就當代弓道傾向「手の内」是以輕柔的力量持弓,且若手中有繭,表示射手過度出力握弓。但在本多流中則是應依著弓的強度而增加力量,特別是在「弓構え」時因無拉力存在,所以且可輕持弓身,但經過了「大三」,隨著弓拉力增強,射手更需同時增添推弓的延伸之力,及以中指持弓身之力。師曰:若手中的「手の内」無繭存在,則表示弓力過弱,亦或是練習不足了。
  4. 關於「弓返り」的道理是,以拇指根處(本多流將此處稱為「綿所(Wata-dokoro)」推向弓身內竹右角,另一方面掌根(亦稱為「天紋筋」)則須確實地支撐著弓身外竹左角。藉此能產生「捻り(Hineri;扭轉力)」,以增強弓本身的迴旋力。
  5. 「手の内」的重要要素中有所謂的「上押し」「中押し」「下押し」存在。幾乎是所有的流派、連盟等皆主張「中押し」為「手の内」的最適角度,但事實上大多數的流派雖稱主張實行「中押し」,但實際上在其射技中卻是呈現「上押し」。本多流的「中押し」是指中指尖延伸線與手腕處「脈所」延伸線的重疊。若以常見的「上押し」來判斷本多流的「中押し」,則應該會覺得有些「下押し」吧。
  6. 需理解食指的重要性!食指呈現彎曲或伸直可謂各有所好。只是若能將食指根處微微上抬,則能達到壓制拇指根處的效果,以避免拇指根處上翹。
  7. 「手の内」至「大三」應已完成約 80 – 90%左右,至「会」的過程中則只需隨著漸漸增強的弓力將「手の内」加強維持即可。(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大三」決定了「手の内」接下來的一切)
  8. 在竹林派的教義中有著「上開・下閉」的說法。「上開」:「手の内」的上側(虎口)擴開。「下閉」:小指側盡可能地閉合。若以此種方式進行「手の内」,左手手腕因無法彎折,所以更無法對應出日弓連推崇的「上押し」型「手の内」版本。而以此種方式完成的「手の内」在「大三」時更能感受如何以虎口承受弓所帶來的推力。可參考此 文章
  9. 最後,在「大三」時,「手の内」將要如何承受弓所帶來的推力將會成為往後的課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