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もったいない」

 「もったいない(Mottainai)」是一個從佛教用語「物體」的否定詞而來的日文常見用語,意思是「當一件事物失去了它該有的樣子,對此感到惋惜感嘆的心情」。源於古神道的日本民間信仰神道教,認為在每一片散落的櫻花花瓣、每一次的吐息中都宿有一個生命,因此他們以感恩惜福的心情來看待自然萬物,其根本流盪著「もったいない」的價值觀。

 最近(2015)在Facebook看到一位不算長的前輩(40出頭)與一位年輕後進(20出頭)的對話,不禁讓Kyo桑有所反思。

 先前在臺灣Facebook朋友圈中流傳一張老夫老妻照片,記者問這一對老夫婦:「請問維持六十五年婚姻的祕訣是什麼?」

 老婆婆說:「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教育我們,東西壞了要修理,而不是把它丟掉換新的!

20120817132001155

 前一陣子,Kyo桑家購買了一台新電視。帶回家試了一下後,發現似乎有點問題。打了通客服電話給商家,結果發現對方以一種不太想要解決問題的態度,直接就回說:「換一台給你!」

 買過電腦產品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如果使用超過兩年,機器才出現問題,想送回去修理,很可能得到的回覆是:「沒有庫存零件!」如果你堅持要修,廠商甚至會不客氣地跟你說:「買新的比維修便宜」。

 如此便利的購買與換退貨的生活模式,會對人的行為習慣產生影響。曾有學者研究發現,二十世紀初誕生的刮鬍刀片,養成人們用過/壞即丟的習慣(Throwaway Society),後來也逐漸影響其他行為模式,習慣了便利至上,用過即丟的生活模式,而這也包括人際關係。

 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曾經探討過此類消費主義邏輯入侵人類親密關係時所造成的影響。 Bauman認為,如果人與人的結合關係,就像其他所有的消費品一樣,若不是通過長期的努力和偶爾的犧牲得到,而是一個人期望在購買時就馬上得到滿足(而且不滿意就能退貨換新或丟棄),則這份人與人的結合關係便不易長久。

 最近跟一位年約60歲的紐約弓道友聊到與「珍惜物品」相關的話題,他提到:「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製造者(無論是弓師或是弽師等。Maker)亦或是曾身為某項物品的製造者,我們便懂得如何真正的去珍惜他人所製造出的道具、物品」。

 這席話不禁讓Kyo桑反思,我們生活在臺灣,能很輕易地前往日本取得弓具,甚至請對方郵寄海外。在這樣賦予先天條件的環境下修習弓道,我們難免會不小心將注意力轉移向弓具而非弓道上,導致有著囤積弓、弽等傾向。可惜的是,某些弓道具在被運送至我們手上後,在使用了一兩個月後便將弓具如打入冷宮般地收藏至某空間內,其後再次使用時已是幾個月後的事情了。

 所有的竹弓都曾是好幾棵竹子,所有的竹也都曾嚮往一片竹林,婆娑在日月大地之間,以曉風微雨梳洗綠髮,讓小鳥和松鼠逗笑枝頭繁葉。靜定的竹用超過二十年的時間滋長茁壯,它一聲不響地將泥土的肌理和歲月的氣味都紋到自己身上,等待有一天弓師(或其他竹製品職人)提著刀鋸前來轉生,職人重新巧手捏塑竹的身份,化做各式竹工藝品照顧、陪伴人們的生活起居,以及陪著弓道射手修習。

 或許這只是Kyo桑對於道具的獨斷見解,也非宗教/道具狂熱者,但同時也相信:珍惜道具,我們才能藉由道具理解真理(即是求真、盡善)。衝動購物,不只是在傷害被努力製造出來的道具,更是傷害使用者自己。

 以上。

分類:生活雜記, 其他

Tagged a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