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中(卵中;Ranshū)」(竹林派《四巻の書》/ 本多流《弓道講義》內容同義)如同手握一顆鵪鶉蛋般地輕柔的「手の内」。也非最近,但最近(again)Kyo桑有了新的”道具”,以日文稱之為「天蚕」的繭。在臺灣,我們多稱之為四黑目天蠶蛾(楓蠶。Saturnia pyretorum), 原為臺灣的日本時代自海南島引進至臺灣中部地區飼養,後逐漸成為臺灣野生天蠶蛾。幼蟲食物為楓香及樟樹,每年發生一代,成蟲活動期間為1-2月,多分佈於臺灣中部低山地區。

那種柔軟至極的感觸讓Kyo桑很直接明瞭的了解何謂「卵中」的「手の内」。其實Kyo桑還真不知道是否「鸞」與「卵」有著不同的概念存在。只知在下列各書內曾提到關於「鸞」的鳥類,如《周書·王會》裡曾道:「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周成王時氐羌獻鸞鳥」;《說文解字》:「鸞,赤神靈之精也」;《山海經·西山經》:「女床之山,有鳥名曰鸞鳥」。
「会」時左手中指將弓確實地圈住,無名指及小指則輕柔地讓左手掌形成「卵中の手の内」。問題在於接下來該如何完成「離れ」呢?以前曾提及本多利實翁的「七道」照片資料中無法準確判斷,但如果觀察其於福島縣會津所拍攝的半裸射影便可清楚得知中指鬆脫外,無名指及小指回握住弓身。這中指的作用也正是本多流「離れ」的要點之一。
武市義雄『射道芸術の探修』(春秋社)「聖真の神映 弓聖・本多利實翁」中便有上述的照片資料。以「綿所(Wata-dokoro)」頂著弓身,中指鬆脫,如同將「会」時手中的鵪鶉蛋壓破般無名指及小指回握住弓身,使弓身呈現垂直於地面狀。此時由於「弓返り」過於強勁,弦會打到左手臂外側後反彈回來至中/內側,光是看「残身」就感覺像是沒有「弓返り」般。本多流的目標之一「烈しい離れ、烈しい弓返り、冴えた弦音を」,「離れ」的強勁雖不僅僅只強調左手的作用,自然體的運用、右手臂的拱型及右手拇指的彈出等皆有相當大的關聯,本篇暫時只針對左手來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