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

正面打起し:其時代背景與時代適應

 先聊個題外話。「明治」一詞出自《易經》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時至明治(1868-1912),時代正處於變化之際。明治天皇自德川幕府手中取回大權,結束了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建立日本近代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且展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洋話語近代化改革運動 – 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史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他建立起穩固的中央政府以及新的社會體系,以藩閥和大資本家取代過去武士統治的階級政治,打下不可逆的現代化基礎。在這段期間,不僅開始實行議會制度、進行西式教育,且經濟大有改善外,也同時建立新式武裝武力,引領日本邁入強國之列。

 聊回正題!為什麼需要隨著時代上的需求而創立「正面打起し」呢?

 隨著時代的演化,關於體操教育方針產生了下列三大對立:

  1. 脫亞入歐(武術排除派)
  2. 武術適應 → 教材化派
  3. 武術復興派

 且於明治17年(1884)日本文部省「體操傳習所答申」- 《武術排除 – 劍術柔術等教育上利害與否》調查中指出:

(武術所帶來的 缺點)
  1. 個人發育上的不均一
  2. 危險性高
  3. 運動過度
  4. 精神面過度粗暴
  5. 徒增鬥爭情緒
  6. 拘泥於勝敗
  7. 教學方式不適於整體指導模式
  8. 道場入手困難
  9. 用具不潔

(武術所帶來的 優點)
  1. 有助於身體發育
  2. 提升忍耐力
  3. 有助於提升氣勢、精神力
  4. 體格姿態剛壯
  5. 能基礎護身

(參考:大道 等。明治16年「劍術柔術調查」之醫學根據問答)

 於明治維新後,對一般國民 1. 注入心血於體育;2. 採以歐美式教育;3. 穿鑿附會古人修養方式,來進行。為適應近代化的社會,在體育教育的範疇內,書中指出射法的修養順序應為:1. 正心;2. 靜氣;3. 姿勢端正;4. 順應自然、強健筋骨(矢の放れを強盛に)

 而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動,弓道指導上也有著眾多改革。在體育教育適應上,弓道植入了 1. 身心修養;2. 「正面打起し」;3. 徒手(弓道)體操;4. 「弦取り」指導法。再加上力學上的合理性,所以開始產生了 1. 較以往長的「矢束」;2. 更強的「捻り」「弓返り」。並且在運動生理學上亦趨進合理性的研究,如:雙肩 zero position、肩胛骨運用及關節最大運用 等,也都有著相對明確且進一步的研究。

 關於上述幾項,Kyo桑不多論述。比起筆談,更愛言談。(其實是懶得繼續敲鍵盤了……哈)

參考文獻:
 改訂弓道講義(1924。本多利實著;根矢鹿児編)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