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支持此部落格的讀者對這張照片一點都不陌生。這是本多流始祖 本多利實翁於華族會館所拍攝「会」及「離れ」的射影。本篇某種程度是Kyo桑的集大成文之一,希望能帶給各位些許的參考,以及對「手の内」概念的擴充。

押手,左手。勝手,右手。
每位射手依照自己的手掌大小、手指長短,或多或少會有著不同外貌的「手の内」。關於本多流「手の内」,關於左手中指,本多流始祖本多利實翁曾以「弓を取るには唯中指一本で事は弁ずる」「中指は手の内にとりては其一指で働く極大切な指」說明其重要性,但卻未以任何書籍或口傳詳細地說明指導過。當然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話題多少也觸及到些許的禁忌。
回到本多流「手の内」的話題!
流傳至今的照片資料中當屬始祖本多利實翁於華族會館所拍攝的「七道」最為著名,而此照片資料中「会」時的「手の内」也被譽為集大成型。
「会」時左手中指將弓確實地圈住,無名指及小指則輕柔地讓左手掌形成「卵中の手の内」。問題在於接下來該如何完成「離れ」呢?上述的七道照片資料中無法準確判斷,但如果觀察始祖於福島縣會津所拍攝的半裸射影便可清楚得知中指鬆脫外,無名指及小指回握住弓身。這中指的作用也正是本多流「離れ」的要點之一。


武市義雄『射道芸術の探修』(春秋社)「聖真の神映 弓聖・本多利實翁」中便有上述的照片資料。以「綿所(Wata-dokoro)」頂著弓身,中指鬆脫,如同將「会」時手中的鵪鶉蛋壓破般無名指及小指回握住弓身,使弓身呈現垂直於地面狀。此時由於「弓返り」過於強勁,弦會打到左手臂外側後反彈回來至中/內側,光是看「残身」就感覺像是沒有「弓返り」般。本多流目標「烈しい離れ、烈しい弓返り、冴えた弦音を」,「離れ」的強勁雖不僅僅只強調左手的作用,自然體的運用、右手臂的拱型及右手拇指的彈出等皆有相當大的關聯,但本篇暫時只針對左手來論述。

日置流印西派
「紅葉重ねの手の内で弓を握り、角見の離れで上押しをかけ、離れたあとは弓は前に倒れる。勝手は小さく収めた棒状の勝手になり、ほどきできちきちと親指をずらして離れる。両腕を振り込むので大離れになりがち」本多流
「中指一本で弓を握り、綿所で押し切って中押しの離れをする。弓は真っすぐに立つ。勝手はアーチ型になって収まり、勝手は親指を跳ね上げて一気に離す。両手の内で決めるため離れは小離れになる」。
可說是相當~~~的對比,也可說這就是各宗各流令人探究到無法自拔的原因吧。就「斜面打起し」來說,「引取り(引分け)」幾乎是以直線式的將弓弦給分開;相對的本多流「正面打起し」則是以又高又遠的方式來進行弧形的「引取り」,因此「会」左右手的相對距離較長。由此可見「会」的距離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存在。在左手「手の内」上也有差異,例如「斜面打起し」在「弓構え」時以虎口受力直至「離れ」;而本多流則是從「打起し」至「大三」時,中指如扳手般盡可能緊實地扭住(頂住)弓身,同時完成「離れ」時的準備。
很抱歉,匹哩啪啦的說了一推。若有興趣練習的讀者,歡迎來找Kyo桑討論 XD(歡迎!歡迎~~)
分類:本多流